生物k值是什么意思(生物 k值)

华展网 120 0
生物k值是什么意思(生物 k值)-第1张图片-华展网

理综选择题按顺序做即可,生物选择题在最前面,一开始做题不在状态,做完题目之后最后回头检查一下1-3题,以防万一,但不轻易修改答案。遇到不会的题,能排除的选项先排除,不能排除的,做好标记,先蒙个答案,有时间再回来细细再思考。

要点:

1、按顺序做

2、遇到不会的题,相信第一感觉

3、不轻易修改答案

4、实在不会的先蒙一个,有时间再回头

5、审题要慢,划好关键词

[审题策略]

1.提倡“两遍读题”

第一遍,快速阅读,抓关键词;第二遍,放慢速度,缩小范围。限定(主语、条件、要求、特征等)。

2.掌握“错误原理”

“知识错误”排第一,“逻辑错误”排第二,“表述错误”排第三,“与题干要求不吻合”排第四。

3.启用“对比思维”

图表类,特别是表格和坐标图类选择题,常常需要我们启用“对比思维”,注意横向对比、纵向对比,甚至多方向对比,进而找出合适的选项。而针对有的选择题涉及到新材料、新情景、新知识等新内容的情况,我们要用“已知”推“未知”,即如果三个已知选项都是错误的,那个未知的选项就应该是正确的;如果两个已知的选项是错误的,那个未知的选项是错误的,那另一个选项就应该是正确的。

4.注意学科“潜规则”

生物学科有一些特有的“潜规则”。比如,验证性实验试题的结论一般要求与教材上的正面知识一致;课本上出现过的遗传性状(遗传病)要依据课本书写和推导;“遗传类型”没有特别指明的情况下指的是“表现型”;遗传系谱图推导中没有说明“有病”指的就是“正常”等等。

[易错规避]

1.误以为生物体内大量元素重要,微量元素不重要

大量元素、微量元素是根据元素的含量划分的。无论是大量元素还是微量元素,都是生物体必需的元素,对于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误以为细胞内含量最多的元素是C

细胞(鲜重)内含量最多的元素是O,数量最多的是H,组成细胞干重的元素中含量最多的是C。

3.误以为单糖是不能分解的糖

单糖是不能再水解的糖,但可以被细胞氧化分解。

4.误将肽键写错:正确写法“—HN—CO—”。

5.不能正确理解光合作用与有氧呼吸的范围

(1)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不一定含有叶绿体,如蓝藻(含叶绿素和藻蓝素)

(2)能进行有氧呼吸的细胞不一定含有线粒体,如硝化细菌。

6.不能正确区分菌类和原核生物

往往认为凡是菌类都是原核生物。菌类中的细菌、放线菌是原核生物,但酵母菌等真菌是真核生物。

7.物质进出细胞核并非都通过核孔

(1)核孔是大分子物质出入细胞核的通道。

(2)小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可以通过跨膜运输实现,体现膜的选择透过性。

8.不能正确理解酶的作用

误以为酶不仅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而且也能使反应的产物增加。其实酶只能提高反应速率,缩短化学反应所需的时间,不能改变反应结果。

9.不能正确区分ATP中的A和核酸中的A

ATP中的A代表腺苷,核酸中的A代表腺嘌呤脱氧核苷酸(DNA)或腺嘌呤核糖核苷酸(RNA),核苷酸中的A代表腺嘌呤。

ATP和ADP的相互转化是不可逆的:ATP与ADP的相互转化在物质方面是可逆的,但从酶进行的场所和能量方面看是不可逆的,即从整体看是不可逆的,但可实现不同能量之间的转化,保证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持续供应。

10.三种分裂方式可同时并存于同一种真核生物体内

同一种真核生物体内可同时进行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如性成熟的青蛙体内,红细胞进行无丝分裂,性原细胞可进行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11.并不是所有的细胞都具有细胞周期

去向:继续分裂、暂不分裂、不再分裂(分化)。

12.误以为有性生殖生物后代的多样性只与减数分裂有关

(1)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染色体会发生重组。

(2)受精作用过程中精子与卵细胞结合是随机的。

13.误以为精原细胞减数分裂的结果是产生精子

实际上,精细胞变形为精子不是减数分裂的范畴,精原细胞减数分裂的结果是产生精细胞。精细胞经过变形才形成精子。

14.在装片中不能观察一个细胞的有丝分裂的连续过程

根尖细胞在解离的同时已被杀死,细胞分裂停止,细胞固定在被杀死的瞬间所处的细胞分裂时期,不再变化,故对于装片中的某一特定细胞来说,只能看到细胞周期的一个特定时期。

15.误以为动物细胞无全能性

动物细胞分化程度更高,目前没有动物细胞直接培养发育成新个体的实验取得成功,只有核移植产生新个体,只能证明细胞核的全能性,但动物细胞具全部遗传物质,具备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故具有全能性。

16.误以为头发变白和白化病的机理相同

头发变白是由于酪氨酸酶活性降低,黑色素合成减少;

白化病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酪氨酸酶不能合成。

17.细胞衰老的认识误区

对于多细胞生物而言,(1)细胞衰老是有利于机体健康的;(2)细胞衰老与机体衰老是不同步的;(3)机体衰老是细胞衰老的普遍结果。

18.误认为癌症是不治之症

癌症早期是完全可以治愈的,但癌细胞扩散转移后治疗很难。

19.转录的产物并非只有mRNA

转录的产物除mRNA外,还有tRNA和rRNA。

20.DNA的复制并非一定准确无误

在DNA复制过程中,脱氧核苷酸序列具有相对稳定性,也可能发生差错,即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基因突变。这种稳定性与可变性的统一,是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物质基础和根本原因。

21.不能正确理解密码子、反密码子与氨基酸的数量关系

密码子共64种,其中61种编码氨基酸,编码的氨基酸约为20种,终止密码子不编码氨基酸。反密码子和具编码功能的密码子一一对应,所以tRNA共61种。

22.不要混淆自交与自由交配

自交强调的是相同基因型个体之间的交配,即:AA×AA、Aa×Aa、aa×aa;

自由交配强调的是群体中所有雌雄个体间进行随机交配,即:AA♀×aa ♂、AA ♂×aa♀、AA♀×Aa ♂、AA ♂×Aa♀等随机组合。

23.符合基因分离定律并不一定出现特定性状分离比的原因

(1)F2中3∶1的结果必须在统计大量子代后才能得到;子代数目较少,不一定出现符合预期的分离比。

(2)某些致死基因可能导致遗传分离比变化,如隐性致死、纯合致死、显性致死等。

24.生物的性别并非只由性染色体决定

有些生物体细胞中没有明显的性染色体,其性别与染色体数目有关,如蜜蜂等昆虫。此外,环境因子也可决定性别。

25.误认为单倍体细胞中一定不含有同源染色体

因为大部分的生物是二倍体,所以有时认为单倍体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但是多倍体的单倍体含有不止一个染色体组。

如八倍体小麦的单倍体含有4个染色体组。

26.基因突变不一定引起性状改变

(1)基因突变发生在基因的非编码区。

(2)单个显性基因突变成隐性基因不影响性状,如AA突变成Aa,性状不变。

(3)密码子的简并性也能使基因突变后的性状不发生改变。

(4)少数情况下蛋白质的结构改变但其功能不发生改变,性状也不改变。

27.不能正确区分物种和种群

一个物种可以形成多个种群,一个种群必须是同一物种。同一物种的多个种群间存在地理隔离。

28.生物进化不一定形成新物种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引起生物进化,而物种的形成是以生殖隔离为标志,生物进化不一定形成生殖隔离。

29.遗传平衡定律的适用条件

种群足够大,没有大的迁出和迁入,没有大的出生和死亡,随机交配,没有自然选择。

30.兴奋传导方向不同于局部电流方向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由兴奋部位传向未兴奋部位——双向传导。

(2)在膜外,兴奋的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相反,局部电流方向是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

(3)在膜内,兴奋的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相同,都是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

生物k值是什么意思(生物 k值)-第2张图片-华展网

31.误认为有糖尿就是糖尿病

正常人的血糖浓度在0.8~1.2 g·L-1。当血糖浓度高于1.6 g·L-1时,就会形成糖尿。产生糖尿的原因可能有:糖尿病、一次性食糖过多、肾脏病变等。

32.误认为调节血糖浓度的激素只有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胰岛素是唯一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使血糖浓度升高的激素并不是只有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也能升高血糖浓度。

33.误认为体液调节就是激素调节

在体液调节中,激素调节起主要作用,但不是唯一作用,CO2、H+等也可起调节作用。

34.单细胞生物无内环境

内环境属于多细胞动物的一个概念,单细胞生物的细胞与外界直接进行物质交换,没有细胞外液组成的内环境。

35.“液”体并非都是内环境

泪液、尿液、汗液、消化液等不属于细胞外液(内环境)。

血液是结缔组织,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浆是内环境,但血液不是。

血浆蛋白是内环境成分,而血红蛋白是细胞内蛋白质,不是内环境成分。

36.内环境稳态不是数值不变

内环境稳态并不是其理化性质固定不变,而是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相对稳定。如血浆pH为7.35~7.45、人的体温为37 ℃左右、血糖浓度为0.8~1.2 g/L、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为770 kPa左右等。

37.机体自身也可产生抗原

抗原不单指病原微生物,机体自身衰老、损伤、死亡的细胞和肿瘤细胞也可能成为抗原。

38.过敏反应中的抗体不同于体液免疫中的抗体

(1)分布位置不同:前者吸附在皮肤、消化道或呼吸道黏膜、某些血细胞表面;后者分布于血清、组织液、外分泌液中。

(2)反应结果不同:前者使细胞释放组织胺,引发过敏反应;后者使抗原沉淀或形成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39.生长素横向运输与极性运输的原因不同

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由内因——植物的遗传特性决定的;

横向运输则是由外因——单侧光、重力影响引起的。

40.K值不是一成不变的

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在环境未遭到破坏的情况下,K值会在平均值附近上下波动。

环境遭到破坏的情况下,K值会下降;当生存环境改善后,K值会上升。

41.避免对种间关系的偏颇理解

(1)捕食并不一定将被捕食者杀死,如羊吃草。

(2)竞争并不一定将对方赶尽杀绝,两者并存才是大趋势,这是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基础。

(3)吃掉并非就是捕食,如大鲈鱼吃小鲈鱼是种内斗争。

(4)捕食、竞争并非就是不利的,实际上被淘汰的都是不适应环境的,有利于对环境资源的更合理利用。

42.自身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本营养级同化的能量

流入各级消费者的总能量是指各级消费者在进行同化作用时所同化的物质中含有的能量总和,消费者粪便中含有的能量不能计入排便生物所同化的能量,它实际上与上一营养级的遗体残骸一样,属于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

43.误把物理信息当作行为信息

鸟类鸣叫、萤火虫发光、昆虫发出的声音、植物开花都是物理信息,而非行为信息,都有明显的物理载体,如声音、光、色、味等。

高考生物非选择题答题技巧

生物非选择题大题题型

1.细胞代谢

2.遗传

3.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4.生命活动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免疫调节、植物激素)

5.选做题

答题要求

1.卷面公正,字迹清晰

2.使用专业术语

3.长空注意逻辑,因果关系

4. 若可能,尽量用课本中的 “原句”回答问题

5.尽可能不要留白

[审题策略]

1.对试题中关键字、词作重要标记

审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关键字词:

限定条件的种类:时间、原因、影响;

限定的程度:根本、直接、最终;

选择的方向:肯定、否定;

常见限定条件:一个和生物体,种类和数目,染色体数目中的个数和对数,最多和最少,主要和次要,可能和最可能,一切和绝大多数,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特性等。

2.学会提炼有效信息

设置干扰是一项重要的命题技术。设置干扰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在题干中设置干扰性语句;二是在备选项中设置干扰项,就是备选项本身所阐述的知识内容是正确的,但与题干规定性的要求不符。对于这类题目,审题时要细心分析,找出无意义条件。

3.破除思维定势

受思维定势影响,用某种固定的思维方式去考虑问题,想当然地套用生活经验、习惯、做过的习题、权威等“似曾相识”的答案或问题去解题。不经逻辑推理,仅凭直觉经验或个人爱好,盲目乐观,毫无根据,导致错解。

[答题策略]

1.答题原则

回答基本概念时宜“小”不宜“大”、回答基本结构时宜“细”不宜“粗”、回答基本功能时宜“多”不宜“少”、回答生理过程时宜“近”不宜“远”。

2.答题技巧

(1)标准答案为教材原话

叙述与教材基本一致,才是标准答案;描述的内容包括多个关键点时,回答要全面;对基本作用或功能的概述要体现因果关系。

(2)标准答案为专业术语、专有名词

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要写全称,不能简写。

(3)满分答案为整合语言

分析原因必须清晰透彻,分析问题要全面,组织语言要注呈意逻辑关系正确。

3.规范答题

(1)填空题规范答题策略

准确用字、用词,尽可能用生物学专业术语表达。

语言表达条理要清晰、层次分明、逻辑性强。

字迹清楚,保持卷面整洁。

把握答题要点,提高表达的科学性和简洁性。

(2)遗传图解的规范答题策略

①正确书写“P、F1、×、↓、♀、 ♂”等符号。

②写出“亲本表现型、配子(根据要求)、子代表现型及其比例”。

注意基因型书写中的潜规则,如:Aa,XBXb,写遗传图解时一般将母本放在前面。

(3)实验题的规范答题策略

①改错题类

第一步:分析取材是否正确。

第二步:分析实验原理及方法是否正确。

第三步:分析药品与试剂的使用是否正确。

第四步:步骤及操作分析,主要有以下情况:

a.漏做或顺序颠倒某个实验步骤。

b.操作方法错误。

c.有没有设置对照,如果有,看对照设计是否合理。

d.实验是否遵循了单一变量原则。

第五步:分析实验结果是否正确。

②实验设计题类——四段表述法

a.取材、分组、编号

语言描述 Ⅰ.若实验材料为植物,可描述为“选择长势相同、大小相似的同种植物随机等量分组,分别编号为A、B、C……”;

Ⅱ.若实验材料为动物,可描述为“选择年龄、体重、健康状况相同的某种动物随机等量分组,分别编号为1、2、3……”;

Ⅲ.若实验材料为溶液,可描述为“取两支(或多支)试管,分别编号为甲、乙(或甲、乙、丙……),各加入等量的某溶液”。

b.实验处理:实验组、对照组的设置

语言描述 可通过“适量”和“等量”表达出来,如“在A、B两组均加入等量的(或相同的)……”;“在A组中加入适量的……在B组中加入等量的……(如生理盐水、蒸馏水、清水等)”。

c.培养(或处理)观察、记录

语言描述 将两套(或多套)装置放在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中培养(或用相应方法处理,如振荡、加热等),一段时间后(或定时)观察(或测定)……做好记录(计算出平均值);A组中出现了……现象,B组中出现了……现象。

d.预测实验结果,分析得出结论

语言描述 探究性实验的每一个结果和结论一般都用“如果(若)……就(则)……”来描述。

标签: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